10月7日晚,上海大学附属宝山外国语学校的礼堂里很是热闹。一场名为“心随高铁动 情暖建设者”的文艺晚会在这里上演,台下坐着的,是国庆假期里没有回家的沪渝蓉高铁建设者们。节目单上有激昂的舞蹈《旗开得胜》,也有传唱多年的《我的祖国》,从现场流出的影像资料看,气氛确实不错,工人们的掌声也很真实。
这种慰问活动,对于常年扎在一线的工人来说,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调剂。宝冶宝山站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就直接说,看了演出心里“暖洋洋的”。这种表达很直白,也很实在。对于他们而言,节日期间坚守岗位以推进工程进度,似乎已经内化为一种职业本能。他提到建设好高铁宝山站是“责任和荣幸”,这种朴素的责任感,恐怕比任何华丽的口号都更能解释他们为何选择留守。一场晚会能带来的激励作用究竟有多大,不好量化,但它至少让这群庞大工程背后的个体,感受到了片刻的关注。
公众的目光,其实更多是投向那座正在拔地而起的超级枢纽本身。高铁宝山站,从它2025年4月开工那天起,就被寄予了厚望。根据上海宝山官方微信发布的信息,这个项目计划在2027年6月底竣工投运。它的意义远不止一个车站那么简单,建成后,它将是集沪渝蓉高铁、沪通铁路以及规划中的轨道交通19号线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。所谓“四场合一”和“无缝换乘”的提法,指向的是一个高效、立体的交通网络。这不仅将彻底改变上海北部区域没有大型高铁站点的历史,更重要的是,它被视为撬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力支点。一个日均客流量设计值约为14.5万人次的枢纽,其背后牵动的产业链和经济辐射效应,才是各方真正看重的。
再回到这场晚会,参与演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肖亚的一番话,无意中点出了活动更深一层的逻辑。她说,能来慰问是演职人员的“荣耀”,同时希望通过这个“宣传的窗口”,让更多人了解高铁宝山站的建设。这话说得很坦诚。一场慰问演出,其功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。对内,它是对建设者辛劳的一种安抚和肯定;对外,它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公众沟通。通过媒体的报道和传播,将工程的进度、意义和建设者的状态打包传递给公众,从而在市民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心理预期——“我们正在见证一件大事的发生”。这种幸福感和自豪感的营造,对于任何一项需要长期投入、且短期内会给周边带来不便的大型基建工程来说,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润滑剂。
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看,这类活动的新闻价值正在发生变化。过去,报道可能更侧重于演出的热烈场面和建设者的感动。但现在,公众更想知道的是,这份“温暖”背后,工程的实际进展如何?“四场合一”的设计理念在施工中遇到了哪些技术难点?2027年竣工投运的目标,目前看是否存在变数?晚会的热闹是暂时的,工地上日复一日的混凝土浇筑和钢筋绑扎才是常态。将镜头更多地对准那些技术细节、管理挑战和建设者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节日的温情叙事上,或许更能体现对他们的尊重。
晚会结束,掌声散去,建设者们第二天还是要回到各自的岗位。毕竟,激昂的歌舞不能替代塔吊的轰鸣。据了解,宝山站的建设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。从开工到计划竣工,时间只有两年多一点,对于一个站房面积达8.1万平方米的复杂工程而言,工期相当紧张。因此,节假日的加班加点,与其说是奉献,不如说是现实的工期压力所致。那场晚会,就像是漫长、艰苦的长跑途中的一个补给站,提供片刻的能量和水分,但终点线,依然需要建设者们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工作去抵达。公众的期待很高,而这份期待最终还是要靠工地上每一颗拧紧的螺丝、每一方浇筑的混凝土来兑现。
什么是配资公司,正规配资公司,证券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